走進哈科米取向 (Hakomi):一場從身體開始的內在探索旅程

身心成長
2025.04.15
走進哈科米取向 (Hakomi):一場從身體開始的內在探索旅程
撰文者:今心學院團隊
資料來源:楊銀庭心理師線上講座

你曾經努力幫助別人,卻發現不管運用什麼方法,都無法真正靠近對方嗎?

你也許曾經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甚至無法勝任目前的工作嗎?

這些,也曾是諮商心理師——楊銀庭走在臨床助人路上的真實困惑。

當助人工作遇上瓶頸,我遇見了哈科米取向

大約在 2009 年,當時楊銀庭心理師已從事助人工作六年,開始逐漸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瓶頸。

儘管自己努力運用以對談技巧為主的介入方式,這樣的方法確實幫助了一些人,但也常常遇到再怎麼努力、用盡方法,有些個案始終無法被觸及、改變。

「我的慣性動力是如果事情有阻礙,我就會讓自己更加用力。」楊銀庭心理師說。

然而,過度努力的結果最終加速了自己身心的耗竭。在倦怠的邊緣,她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條助人工作之路。

就在那段迷惘的時期,她報名了一場名為「靜心」的工作坊,原本只是想找個機會自己休息、放鬆一下,卻意外接觸到哈科米取向 (Hakomi)——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助人經驗的心理治療取向。

哈科米的獨特之處在於引導人們探索:什麼樣的內在慣性,讓自己即使想休息,也停不下來?

短短兩天的工作坊體驗,讓她深刻看見自己內在如何構築出「無法真正休息」的世界。這份觸動也在課程結束後持續發酵,最終讓她決定放下原本的工作,投入完整的哈科米系統訓練,成為一名實踐者與帶領者,並將這套溫柔卻深刻的方法,帶進她的一對一心理諮商之中。

哈科米取向不僅重新點燃她對助人工作的熱情,也讓她開始用一種更溫柔、更深刻的方式,重新連結自己與他人。

什麼樣的內在慣性,讓自己即使想休息,也停不下來?

「哈科米取向 (Hakomi)」是什麼意思?

哈科米取向 (Hakomi) 是一個來自美洲印地安人(Hopi族)的語彙,意思是「你是誰?」。因此,整個取向的重點,便是帶領人們去探索我們和自身、他人、環境,甚至整個世界之間的關係,並從中理解「我們到底是誰」?

哈科米的創始人——朗.克茲 (Ron Kurtz) 結合了東方的正念精神、西方的身心學和心理治療技巧,發展出這套以「覺察」為核心的身心整合方式。

此取向原本是以訓練心理專業工作人員去協助人們心理的成長跟療癒為主,但後來發現這套方法對所有人的內在成長與發現,都有很大的價值,因此目前哈科米也成為一門可供一般大眾學習的身心自我探索方法。

哈科米取向不只是教你放鬆的方法,而是一種引導——帶你深入探索內在的運作模式,理解自己是如何建構出此刻所經驗的世界。

我們到底是誰

哈科米不是要你變好,而是邀請你看見自己

從我們還是嬰兒時期開始,大腦與神經系統就會根據當時的經驗,慢慢建構出一張「內在地圖」——一套用來理解世界、預測人際互動的模式。

舉例來說,當一個孩子哭泣、飢餓的時候,是否會有人出現在身邊照顧他?他是否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被愛的?是否相信自己值得被幫助?這些早期經驗,會逐步形塑他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念。

隨著時間推進,我們的大腦會為了節省資源,將許多模式「自動化」,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自動導航模式。就像我們現在走進捷運站,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刷卡、搭車、轉乘;或像是走上手扶梯時,即使在發呆,身體也早已預備好「它會移動」的反應。

我們與人互動、處理情緒的方式,也常常像上方的例子一樣。那些源自於過去所建立的「預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每一次回應。

有時,我們甚至活在過去的經驗裡,卻渾然不覺。

哈科米取向稱這些內在模式為「適應性的潛意識」——幫助我們環境中能更容易的生存。然而,當這些舊有的模式在我們面臨不同的情境時,仍然自動啟動,往往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新的困擾與痛苦。

例如,有些人在小時候曾經經歷過家庭暴力,長大後即使已經脫離那樣的環境,身體卻還是慣性的維持著高度警覺──脖子僵硬、時時掃描環境,甚至無法信任他人等。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其實就是那張內在地圖的延續。

哈科米取向的觀點認為,很多影響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或讓我們無法好好生活的模式和信念,其實都藏在這些我們「沒意識到」的地方。

在哈科米取向的陪伴中,我們不急著分析、不要求改變,而是溫柔地邀請自己去「覺察」這些內在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過去的經驗,是怎麼影響現在的生活與人際互動的,就像一道光照進舊有的世界裡,我們便有機會選擇新的路徑,不再因循過去的經驗而受苦。

那些源自於過去所建立的「預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每一次回應。

從身體出發,聽見內在的真實聲音

哈科米取向強調的是「身心一體」。在身心學的基本假設中,我們的身體和心是一個整體,而我們所有的情緒體驗或心理經驗,都會伴隨著身體的訊息。

因此,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都會引發身體的連鎖效應,比如肩膀緊、胸口悶、牙關緊閉……等,可能都潛藏著內在信念與模式的線索。

然而,現代人的注意力經常都在「大腦」裡,很少留意當下身體的經驗,導致身心失連。楊銀庭心理師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也發現,許多個案的功能失調或身心症狀,都和「身心失連」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在哈科米取向的練習裡,經常會使用一個小小的語句來做「內在觀察下的小試驗」,這些語句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然而,在往內的覺察中聆聽語句,有人聽了會安心落淚,也有人會整個人縮起來、冒出「怎麼可能」的反應。

這些自動化的反應,若不刻意的留心,我們可能很難自己察覺。然而透過引導,我們有機會可以靜下心來,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內在歷程,並且帶著不分析、不強迫改變的心態去感受。

因此,哈科米的練習並不是要改變你,而是透過身體這扇門,帶你更溫柔、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身體和心是一個整體

哈科米與正念有什麼不一樣?

哈科米取向裡很多概念與正念 (Mindfulness)「似曾相識」。這是因為它的基礎之一就是正念。不同的是:
  • 「正念」的目的:培養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包含身體感受、想法、情緒,然後更進一步擴大到外界環境。
  • 「哈科米取向」的目的:在正念的基礎下所進行的內在探索,透過覺察看見那些早已根植在我們身體與心中的「內在模式」。

簡單說,正念是培養「看清楚」的能力,而哈科米是在這份清楚裡,溫柔地探索:「我是如何帶著過往的體驗,而展現於當下的?」

更詳細的說,哈科米是一種專注於向內的覺察旅程,將覺知的光聚焦在我們的身心經驗上。因為身體與心的反應,往往正反映了我們內在的情緒狀態與過往經驗的痕跡。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得以更細緻地提取出,那些關於自己的內在線索。

正念是培養「看清楚」的能力,而哈科米是在這份清楚裡,溫柔地探索:「我是如何帶著過往的體驗,而展現於當下的?」

哈科米取向不急著「修好你」,而是陪你一起看見

哈科米取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我們就像一顆種子,只要給對了土壤、水和陽光,就會自然長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哈科米取向相信人是有機的,就好像我們是一個植物、一個種子,只要給對了土壤、水和陽光,我們就會慢慢的長大,而我們的內心也是同樣的道理。」楊銀庭心理師說。

在哈科米裡,不是用力修復人心,而是一種「看見之後的鬆動」。只要我們的覺察能夠照到那些痛苦的地方,心就會慢慢的找到自己成長的速度跟方向。

當我們終於看見,原來那個「總是退縮的自己」、「不敢愛的自己」、「覺得自己不重要的自己」,其實是過去的經驗留下來的印記,而不是我們的全部,我們就有機會打開新的可能。


--
本文出自楊銀庭心理師的線上演講。

【簡介】楊銀庭 諮商心理師

【現任】

  • 方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 台灣哈科米中心治療師
  • 台灣哈科米中心培訓講師

【證照與專業認證】

  •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00570號)
  • 認證正念減壓 (MBSR) 合格師資
  • 認證哈科米 正念身心整合取向心理治療 治療師(Certified Hakomi Practitioner)
  • 認證哈科米 正念身心整合取向心理治療 培訓講師(Certified Hakomi Trainer)
  • 認證美國瑜珈聯盟 RYT200 師資
  • 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授權之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 (MBSR) 師資培訓體系認證師資
【專長】
  • 正念與靜心取向的心理治療與個人成長  

--
課程諮詢,請加入【今心學院官方 LINE:https://lin.ee/MzJ9Aq7

(本文由今心學院團隊撰寫提供,歡迎分享轉載。分享時請保留完整內容並註明出處,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