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的核心 4 要素,學會用愛的語言來與人對話

人際溝通
2025.08.31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 4 要素,學會用愛的語言來與人對話
   

現代人每天有許多時間是處於溝通的狀態中。從直接與人對話、社群平台的文字訊息,到工作中 email 的往來,我們經常在用各種形式與他人交流。

雖然我們經常在溝通,但人與人之間因溝通引起的衝突卻越來越多。你是否也常感覺,自己想說的話很難被聽懂,甚至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使用文字訊息時,也常常無法理解彼此想表達的重點,甚至遭到誤解?

在這個缺乏耐心、又容易片面解讀的時代,非暴力溝通建立了一條可被落實的途徑,讓我們能從自身的內在出發,與他人產生更好的連結。

本文將帶你認識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核心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並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幫助和學習管道。

當我們有能力辨識自己的感受,並聆聽出對方言語背後的真正需要,就能找到彼此的連結,讓溝通更有效,也讓彼此的心更靠近。

 

非暴力溝通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 NVC),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立,這種溝通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與人之間有品質的連結。非暴力溝通已在全球各地被廣泛的運用,從家庭紛爭、職場摩擦,到社會層面的對立,都被證實能有效協助調解。

盧森堡博士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中,談到非暴力溝通是指:「一種溝通方式(包含說話與聆聽),能讓我們真心關愛別人、與自我及他人連結,並且充分展現與生俱來的悲憫。」

因此,我們運用非暴力溝通的重點,並不是要利用它達成什麼目的,而是透過對話去建立連結,與自己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許多人第一次看到「非暴力溝通」這個名詞的時候,可能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不可能與暴力溝通扯上關係。

但其實,當我們的對話中含有指責、評判、比較和命令等言語或意圖時,經常在無意間造成自己或和他人的痛苦,這樣的互動就與「非暴力」所強調的「善意」背道而馳,且往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在非暴力溝通當中,最關鍵的就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核心要素。透過這四個要素,我們得以誠實的表達自己、真正的聆聽和同理他人,進而找到滿足彼此需要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重點,是透過對話去建立連結,與自己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四要素

學習非暴力溝通,有四個基本的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初學者建議從這四個要素開始,依序慢慢練習。

初期按照這四個步驟在對話時,會有種套公式的不自然感。但隨著持續練習,一旦掌握精髓後,便不需要拘泥於這些步驟,而可以更口語、更自在的運用。

請記得,我們在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時候,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帶著指責或命令的意圖,即使是遵照了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來開啟對話,仍可能造成無效的溝通。

在《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一書中提到:「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根本意圖就是『建立連結』:先與自己建立連結,然後才試著與他人建立連結。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ˊ可以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局面。」

帶著善意,透過對話讓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更真誠自在,才是學習非暴力溝通的真正關鍵。
 

一、 觀察

「觀察」的重點,在於說出客觀的事實,看到或聽到什麼,就說什麼,而非說出自己評斷過後的觀點。

這個要素看似簡單,但初學者經常難以分辨自己說出口的究竟是「觀察」還是「評斷」。舉例來說:

  • 評斷式的表達:
    「你的房間好亂。」
    「你遲到了。」
    「我聽到你在抱怨最近事情太多。」
  • 觀察式的表達:
    「我看到你穿過的衣服和襪子都脫在地上,吃完的零食還放在桌上。」
    「你比約定的時間晚了 5 分鐘。」
    「我聽到你說最近事情太多。」

像「房間好亂」這句話,是說話者看到房間的狀態後所下的評斷,但房間的主人可能並不這麼認為,因此容易引起反駁。然而,用觀察的方式描述時,只是說出了眼睛所看到的「衣服在地上、零食在桌上」,並不帶有評價房間狀態的用語,因此比較容易讓對話繼續下去。

我們在思考和說話的時候,經常習慣帶有主觀判斷的色彩。這不是壞事,但在與人交談時,如果用帶有評判的語言,經常會造成對方的防衛或反感,反而失去了好好溝通的機會。

在美國非暴力溝通中心認證培訓師——鄺麗君老師,在今心學院所開設的「非暴力溝通:台北實體八週課程」中談到,「觀察」指的就是能夠被錄影機錄下來的事情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錄影機拍不到「好亂」,只能拍下「衣服在地上、零食在桌上」;同樣的,錄影機也不能錄下「遲到」、「抱怨」,只能錄下「比約定的時間晚了 5 分鐘」、「我聽到你說最近事情太多」。

練習用客觀的方式來開啟對話,不僅能降低對方的戒心,也能在自我對話中減少批判,讓我們和自己相處得更自在。

用客觀的方式來開啟對話,不僅能降低對方的戒心,也能在自我對話中減少批判
 

二、 感受

「感受」的重點,指的是自己的情緒。在看到或聽到某件事之後,我們的內心會出現各種情緒反應,這個階段就是要去辨識出這些感受。

在這個步驟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感受」和「想法」的區別。舉例來說:

  • 表達想法的說話方式:
    「你們出去吃飯沒有邀我,我覺得被排擠了。」
    「你沒回我訊息,我會覺得自己不被你重視。」
  • 表達感受的說話方式:
    「你們出去吃飯沒有邀我,我感到孤單。」
    「你沒回我訊息,我感到焦慮。」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覺得被排擠了」和「我覺得自己不被你重視」都是經過個人解讀後的想法,而且被排擠、不被重視都涉及他人,而不是在表達自己個人所產生的情緒感受,也容易讓別人有被指責的感覺。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受到排擠,我們內心出現的感受會比較接近寂寞、孤單、失望等情緒;若訊息沒有被回覆,則容易出現焦慮、失落、沮喪的感受。當我們只是單純傳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就比較不會感到被評判,也會比較有意願進一步傾聽我們想表達什麼。

因此,這個步驟的關鍵,就是表達自身真實的感受。初學者在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時候,可能不太容易很快的覺察出準確的感受是什麼,但是沒有關係,我們並非是在進行一項有標準答案的考試,而是透過培養覺察感受的習慣,讓我們能更了解自己。

有了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在溝通中呈現真實的狀態,並加深彼此的連結。

在溝通中呈現真實的狀態,加深彼此的連結
 

三、 需要

「需要」的重點,指的是內在的需要。我們之所以與人溝通,通常都是為了要滿足我們內在的某個需要,但是在東方文化裡,我們常被教導要謙卑、體諒,甚至是隱藏自己的需要,因此我們不容易發掘自己真正的渴望是什麼。

而在這個步驟中,最常見的混淆,就是無法分別「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策略」。舉例來說:

  • 表達策略的說法:
    「我需要你回覆我的訊息。」
    「我需要存更多的錢。」
    「我需要你去把碗洗乾淨。」
  • 表達需要的說法:
    「我需要溝通和理解。」
    「我需要生活的安全感。」
    「我需要乾淨和整潔。」

表達策略的說話方式,會將焦點放在外在的人事物上,但這些其實並非內在需要,而是滿足需要的方法。當我們把重點放在外在時,很容易將責任歸咎於他人,或是過度追求外在事物。

在《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一書中提到:「人們一旦開始談論自己的需要,而非指出別人的錯誤,他們就更有可能找出方法來滿足大家的需要。」

所以,表達需要的重點,是回歸到自己內在的基本需求。當我們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就不會一直外求,或是執著於單一作法,而能找到更有彈性、更圓融的解決方式。

表達需要的重點,是回歸到自己內在的基本需求
 

四、 請求

「請求」的重點,就是針對自己的需要,提出具體、可行的請求。這個步驟看似簡單,但要把請求說得明確,其實並不容易。

舉例來說,

  • 不明確的請求:
    「你可以保持乾淨嗎?」
    「你可以安慰我一下嗎?」
  • 明確的請求:
    「你可以在今晚睡覺前把碗洗乾淨嗎?」
    「你現在可以抱我一下嗎?」

以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每個人對於「乾淨」和「安慰」的定義不一樣,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包含具體可行的時間和行動,對方往往不曉得該怎麼做,結果容易造成誤解或落空。

另一個需要留意的是,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要求」。真正的請求,對方有拒絕的自由;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對方的拒絕,那麼就變成命令了。
 

綜合以上四個的要素,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非暴力溝通句型:

  • 「當我聽到_____時,我感到_____,因為我需要_____,你願意_____嗎?」

這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高度的自我覺察。即使一開始要套用這個句型來說話,會覺得非常彆扭和不自然,但這是將非暴力溝通核心原則內化的重要歷程。

對初學者來說,最好還是反覆練習,直到能慢慢運用得更自然。

當然,僅透過這四個要素的簡短介紹,無法涵蓋所有的溝通情境,但它們仍是非暴力溝通中最關鍵的基礎。

在《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原則是:把注意力放在你與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連結,從而運用這份連結去滿足你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換句話說,當我們願意從這四個要素開始練習,就等於踏出了深化連結、改善關係的第一步。久而久之,我們就有機會讓每次對話更真誠,也更具善意。

把注意力放在你與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連結,從而運用這份連結去滿足你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學習非暴力溝通有什麼幫助?

學習非暴力溝通,表面上好像是在學習一種說話的技巧,但其實它更像是一門探索內在的心法,讓我們不再只將注意力放在話語的表面,而是聚焦在情緒和深層的需要上。

透過理解和練習非暴力溝通,可以帶來以下三大好處:

1. 加深與自己的連結

非暴力溝通強調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不要立刻用慣性來反應,而是先停下來,覺察自己產生了哪些情緒,並進一步探索這些情緒背後真正的渴望。

在初期練習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往往需要刻意去辨識自己的情緒,學習把模糊的感受變得具體。

一開始,我們可能只感覺到「很不舒服」,但隨著覺察力提升,我們能更細緻地分辨出不安、憤怒、委屈或失望等各種情緒感受。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更貼近自己,也更懂得照顧內心狀態。
 

2. 學會真實且清晰的表達

我們常講「有話好好說」,但好好說話不是光靠理解道理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反覆練習。

好的表達始於對自己的理解。若連我們都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又如何能期待他人來滿足呢?

一旦我們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就不會下意識的用命令和批判的話語與他人互動,而能清晰的告訴對方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這樣的表達不僅能降低衝突與誤解,也能讓雙方在彼此尊重的氛圍中,更願意去理解和回應各自的需求。久而久之,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真誠與自在。
 

3. 透過傾聽與同理改善人際關係

對他人說的話、做的事快速的下判斷,是人類的天性。在原始的環境中,處處充滿具有生命威脅的危機,因此我們需要迅速的判斷情勢,才得以生存。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下意識貼標籤的反應,反而會限制我們思維,也讓我們難以靜下心來客觀的了解彼此。

透過非暴力溝通,我們會練習具體的「看到」和「聽到」對方的言行,而不會立即做出評判。然後,我們會試著理解雙方背後的情緒和需要。這樣的過程能幫助我們減少批判性的反應,增進彼此的理解。

當我們能客觀的傾聽和了解彼此的需要,就能改善關係之間的流動,也能培養出相互尊重與支持的力量。

好的表達始於對自己的理解

 

如何學習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書籍推薦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全新修訂版)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全新修訂版)
(圖片出自博客來)

非暴力溝通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經典著作。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透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步驟,引導讀者真誠表達與傾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化解職場、組織,甚至種族間的衝突。透過這本書能幫助我們與自己和他人建立更深的理解與連結,學習愛與同理。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放下指責或成見,善用5種情境對話,有效找出彼此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放下指責或成見,善用5種情境對話,有效找出彼此的需要
(圖片出自博客來)

由盧森堡博士的兩位門生:茱迪絲.韓森.拉薩特和艾克.K.拉薩特所著。

《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是一本實用而且簡單易懂的非暴力溝通書籍。作者透過日常情境對話,包括如何與伴侶對話、如何和子女及父母對話,以及如何在職場中使用暴力溝通,幫助讀者深入淺出的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應用。
 

非暴力溝通|課程推薦

  1. 今心學院開設的「非暴力溝通:台北實體八週課程」

    由今心學院主辦,美國非暴力溝通中心認證培訓師、同時也是台灣非暴力溝通中心負責人的鄺麗君老師所帶領。

    透過帶狀的實體課程,每週針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講解、示範演練和分組練習,循序漸進的熟悉非暴力溝通的實務應用,深受學員喜愛。

    欲諮詢今心學院的課程,歡迎加入官方 LINE 與我們聯繫:https://lin.ee/jDB1Z3O

  2. 台灣非暴力溝通中心所開設的非暴力溝通相關課程

    由鄺麗君老師所創立,開設線上的非暴力溝通基礎 / 進階 / 高階網路課程,並不定期邀請國外的非暴力溝通講師開設相關課程。

 

非暴力溝通的常見問題

暴力溝通與非暴力溝通有甚麼分別?

暴力溝通,指的是我們所說的話或使用的文字,無形中傷害了自己或他人,即使我們可能不認為自己使用的語言含有暴力的成分,但仍造成了自己或他人的痛苦。像是話語中含有指責、評判、比較和命令等內涵或意圖時,便經常營造出暴力性的溝通氛圍。

非暴力溝通,則是透過說話者與自身的連結,帶動對自己和他人的同理。這樣的表達方式更中性、不貼標籤,也不帶有先入為主的批判,而是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為原則來進行對話。換句話說,非暴力溝通不是「說得好聽」而已,而是一種真正建立理解與善意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四要素為: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分別表示:

  • 觀察:如何清晰觀察當下情境,不帶評判
  • 感受:如何識別並表達內心真實感受
  • 需要:如何發現藏在情緒背後的真實需要
  • 請求:如何提出具體、積極和可行的請求
 

可以舉幾個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嗎?

在《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這本書裡面有個很棒的例子。

作者 13 歲的女兒說她想和朋友一起去聽搖滾演唱會,要到凌晨兩點才回家。作者一聽到就在心裡吶喊:「妳作夢!」但是又擔心造成女兒反彈,而且家長也不可能一輩子限制孩子的行動。

於是,作者後來這樣回應女兒:「我知道妳很想去聽這場演唱會,但我有點不放心。妳現在願意花十分鐘,和我一起想想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滿足彼此的需要,使這件事皆大歡喜嗎?」

最終,作者和女兒之間成功地針對這件事情達成了共識。

請記得,非暴力溝通的核心,不是要達成自己的目的,而是與對方連結,找到能滿足彼此需要的解決方案。只要願意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關係中,都能創造更多理解與和諧。
 

非暴力溝通該如何練習?

非暴力溝通的重點,是在日常中培養自我連結與真誠表達的習慣。以下提供幾個實際的練習方向:

1. 從自我覺察開始
在事件發生時,試著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並問問自己:「這個情緒背後,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2. 練習基本句型
可以先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句型來練習:「當我聽到_____時,我感到_____,因為我需要_____,你願意_____嗎?」

雖然一開始說出口會覺得生硬,但透過反覆練習,便能逐漸內化成自然的表達方式。

3. 從簡單的狀況開始
如果平常沒有養成練習的習慣,遇到困難或衝突時很難立刻用上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因此,建議從日常生活的小互動開始練習,例如跟家人討論生活小事、跟朋友聊天,甚至是自我對話的時候,都可以嘗試帶入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4. 持續練習與反思
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建議在日常對話後,花幾分鐘回想:「剛剛那段對話,我的意圖是什麼?」「如果再來一次,有沒有更能與對方連結的表達方式?」這樣的練習能更加深化我們的溝通能力。

5. 透過書籍和課程學習
除了日常練習,也建議閱讀相關書籍、參與工作坊或課程。透過書籍的詳細說明,能更快理解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原則;而通過專業老師的引導,並在團體課程中實際演練,也會更快掌握要領。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真正建立理解與善意的方式
 

結語:非暴力溝通,與自我和他人連結的處世之道

非暴力溝通的重點,並不是要我們永遠「好好說話」,而是幫助我們在對話中更真實地看見自己和同理他人。

雖然要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但只要我們願意一步一步練習,就能慢慢在生活中看到改變。

懷抱著善意,與自己連結,也與他人連結,才是非暴力溝通所要傳遞的精神。


(本文由今心學院團隊撰寫提供,歡迎分享轉載。分享時請保留完整內容並註明出處,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