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念成為身體的主宰:許瑞云醫師和鄭先安醫師談心念如何影響健康

內在療癒
2025.06.27
當心念成為身體的主宰:許瑞云醫師和鄭先安醫師談心念如何影響健康
撰文者:今心學院團隊
資料來源:許瑞云醫師與鄭先安醫師線上講座

在現代醫學裡,我們習慣把身體的症狀當作獨立事件來處理:頭痛吃止痛藥、睡不好吃安眠藥、血壓高吃降壓藥。但如果告訴你,那些檢查不出原因的症狀和慢性疲勞,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推手,就是「你的心念」,你會相信嗎?

心能量管理中心的創辦人許瑞云醫師和院長鄭先安醫師,在行醫多年的經驗中發現,心念可能是導致這些症狀的源頭:從心念到情緒,從情緒到身體反應,再從身體反應累積成各種症狀。這不是玄學,而是可以被觀察、被感受的真實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許醫師和鄭醫師將帶我們重新認識身體與心念的關係,了解為什麼那個總是在想過去、擔心未來的大腦,會成為健康的隱憂,以及如何透過回到當下的覺察力,重新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


 

心念如何影響身體?從生氣時的身體反應談起

許瑞云醫師首先邀請我們觀察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升起了不同的心念時,身體會有什麼變化?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想到令人生氣的事情時,呼吸會變得急促,心跳也會加快。這個簡單的覺察,其實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我們的心念會帶動情緒,情緒又會引發身體的反應。

許瑞云醫師解釋,這一連串的反應如果累積久了,就會像河流被堵塞一樣,最終產生各種疾病或症狀。

當我們腦中開始播放各種念頭,不管是過去的故事,或是對未來的預設想像,身體就會開始真實地改變。如果這些反應是負面的,或是長期持續的狀態下,身體的症狀就會慢慢產生。

兩位醫師更進一步指出,這個症狀的源頭都與大腦的運作密切相關,但目前的醫療儀器仍無法檢測到這個層面。然而,這不代表這些症狀沒有原因,而是我們查不出原因。

那麼,要如何改善呢?兩位醫師提出一個重要的處方:「心不困在腦的迴路裡。」

這個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對現代人來說卻頗有難度,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習慣用大腦思考,不斷地想著這個應該怎樣、那個不應該怎樣,在對錯好壞中做選擇。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甚至做夢時,我們一年365天都停留在大腦的迴路中不停轉動。

我們的思慮主要在兩個範圍內打轉:一個是想過去發生的事,另一個是想未來會不會怎樣。當我們被困在這個迴路裡時,問題就產生了。

許醫師和鄭醫師強調,如果想讓心不困在這些迴路裡,答案就是「將心安住當下」。當我們的心能夠安定在此時此刻,而不是想過去或未來時,身體的修復能力就會恢復。

即使周遭壓力很大,我們不得不思考某些事情,但記得每天要撥一些時間把心拉回到當下。回到當下的時間越多,身體修復能力就越好。

即使覺得困難,無法每一秒都在當下,至少每天要有一段時間,安住在此時此刻,吃飯就好好感覺食物在口腔中的味道,洗澡就好好感受身體與水流的觸感,走路就好好體驗腳底與地面的接觸、風吹拂在身上的感覺。

這些把心帶回到當下的時間,就是身體的修復時間。

回到當下的時間越多,身體修復能力就越好

 

過去與未來的迴圈陷阱:為什麼要回到當下?

許瑞云醫師表示,不管我們現在是躺著、坐著還是站著,此時此刻就是「當下」。而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的一切——一個小時前、今天早上、昨天——全部都是過去,它們只是我們生命中的故事。

只是,我們要放下這些故事,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問題在於這些故事裡夾帶著許多情緒,使得這些故事情節一直不斷盤旋在腦海裡,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如果是強烈的情緒記憶,它更可能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直到數十年後,當你再次碰觸到這個故事時,你會莫名地發現身體反應很大,好想哭、好想流淚、好想生氣。」許瑞云醫師說,即使時隔多年,當我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故事時,情緒還是會被勾起來。就這樣,我們在生命的故事裡轉了幾十年。

而對於未來,人類則展現出另一種「厲害」的能力,就是很會預先設想危險的、不好的、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的情況。這也許是我們為了生存而演化出來的天性,讓我們開始想了又想,想完一遍又想第二遍,然後可能再想十遍、一百遍,一直想個不停。

針對這樣的現象,許醫師分享了一個實用的概念:「所有你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大概想三遍就夠了。想了三遍,該想的都想了。」她進一步指出,以可能性來說,我們所有的想法會發生的機率其實並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但我們卻經常在擔心、期待、害怕不安中,讓腦袋一直轉個不停。

無論是陷入過去的記憶,還是未來的想像,都會引發我們一連串身心反應,使得我們身心持續不斷在運轉,而無法真正的休息。

因此,重點還是要回到把心帶回當下。

只有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有機會修復或療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心要回到此時此刻,我們才有機會讓身心穩定下來,幫助身體修復。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安住在當下呢?答案就是正念覺察。

無論是陷入過去的記憶,還是未來的想像,都會引發我們一連串身心反應

 

將心帶回到當下,單純的覺察

「mindfulness 現在翻成正念,也有人翻成靜觀。」鄭先安醫師說。當心處於當下的覺知中,人就變得安定了,因為我們既不懊悔過去,也不擔心未來。

相對地,當我們陷在想法中的時候,大腦就開始不停的運轉。思慮不停,情緒也會跟著起伏不定,身體也會出現各種相對的反應。

因此鄭醫師強調,我們第一個要學習的能力是區分出來:哪些是在想,哪些是單純的覺。單純的感覺有各種面向,包括肢體在移動的感覺、空間或空氣流動的感覺等。這些感覺只是一個訊息傳入身體,我們覺察到了,但跟思考沒有關係,因為不需要想法。

「痛的覺、熱的覺、冷的覺、碰到皮膚的覺、呼吸的覺,都只是一個感覺,跟想法沒什麼關係。」但我們經常會落入思考:「咦,我想想對不對呢?這個感覺對嗎?有嗎?正確嗎?會不會錯了呢?」就這樣被大腦拉到思考狀態裡,一直不斷的想。

當我們還是幼童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很輕鬆自在的。腦中沒有太多對錯好壞,沒有太多規矩和杞人憂天,只是很認真的玩,很認真的吃,然後吃飽飽的馬上就睡著了。

但長大後就不一樣了。我們的大腦開始記錄所有爸爸說的、媽媽說的、老師說的、朋友說的,我一定要守規矩、一定要越來越厲害、一定要比人家好等等。

我們在意的事情變多了,面對問題產生的想法也變多了。原本輕盈的生命,慢慢開始增加越來越多的重量,也讓我們承擔的越來越辛苦。

「但是不管如何,即使大腦記錄了你生命裡幾十年的故事,我們還是要學習不被這個腦困住。」鄭先安醫師提醒。

我們可以善用大腦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幫助我們進行各種規劃、解決各種難題。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要擁有回到當下的能力,在不需要用大腦思考時,也要懂得如何回到寧靜、平和、安靜、輕鬆的狀態。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避免身心過度運轉,累績過多的淤泥而無法釋放。

即使大腦記錄了你生命裡幾十年的故事,我們還是要學習不被這個腦困住

 

疾病背後的隱藏推手:「我」的觀念如何影響身體

許瑞云醫師分享,她接觸的很多案例都是到處看中醫西醫,一直看不好才會找到她。但事實上,只要解開患者背後的內在因子,很多個案會快速改善,因為那個推動疾病的力量不再存在了。而這些背後的內在因子,很多都與「我」的觀念有關。

許醫師進一步解釋「我」的概念形成過程。大概一歲以前,「我」的觀念不強,但慢慢地,「我」的觀念形塑起來後,就開始在各種狀況下運作。像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其他兄弟姊妹比較好,這個「我」就開始受到影響:「為什麼爸爸媽媽只關心他,不關心我呢?」當「我」的觀念越來越強,我們就開始比較了。

「別人講的一句話,你聽了好難過,為什麼?因為『我』的觀念在運作。」許醫師說,這個身體的「我」的概念,使得我們在各種關係裡面被卡住。

但是,許多因「我」的概念而升起的情緒反應,我們又不允許它流動。「生氣不行,我不能生氣,我要忍下來;難過不行,我不能哭,我也忍下了。」許醫師分享著許多人面對情緒的壓抑狀態。

長大後因為習慣壓抑情緒,我們會用大腦的想法來對抗這個反應,我們會說服自己認為「我想通了,沒事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去阻擋很多身體反應的訊息。但事實上不是沒事,只是我們阻隔了這個感覺。這樣的模式運作久了,我們會開始跟自己的身體失聯,身體會變垃圾桶,慢慢承載越來越多情緒能量,久而久之身體一定會慢慢改變。

她舉例說明不同念頭對身體的影響:當你想著「我要撐住、我要撐過去、我要堅持、我要忍著、我要對抗」時,身體立刻會反應在肩頸上,開始緊繃收縮。當這個念頭持續時,腰部也會緊繃,消化會慢下來,而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等等。

她指出,無論是一些慢性疾病,或久治不癒的疼痛等,背後都有一個重要概念:「心念致病,心念治癒」。你的心是這些疾病背後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如果心轉動了,不困在裡面,身體會開始啟動修復機制。

心念致病,心念治癒


透過許瑞云醫師和鄭先安醫師的分享,我們開始明白,原來身體一直都在誠實地回應著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那些我們以為「想通了就沒事」的情緒,其實都悄悄地在身體裡留下痕跡。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擔心、焦慮、憤怒,正在默默地重塑我們的健康狀態。

或許此刻的你正想著:「可是現實生活中,我怎麼可能不想過去、不擔心未來?」兩位醫師的建議其實很實際:不是要你完全不用大腦思考,而是要學會在需要時使用它,不需要時讓心回到當下的安定。就像許醫師說的,重要的事情想三遍就夠了,剩下的時間,把心拉回到此時此刻。

下一次當你感到身體緊繃、呼吸急促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在想什麼?我的心在哪裡?是在過去的故事裡打轉,還是在未來的擔憂中掙扎?然後試著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感受腳踏在地上的感覺、感受空氣流動的觸感、感受此刻身體的存在。

這不是什麼高深的修行,而是重新學會做回那個曾經吃飽就睡、哭完就笑的自己。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擁有過那種輕鬆自在的能力,現在只是需要把它找回來而已。

當我們的心真正安住在當下時,身體自然會開始療癒與修復。這或許就是最溫柔也最有效的藥方:回到此刻,回到自己。


(本文由今心學院團隊撰寫提供,歡迎分享轉載。分享時請保留完整內容並註明出處,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