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者:楊銀庭心理師
身心整合取向的諮商是如何進行的?它與一般的諮商或治療會談有什麼不同呢?
身心是一體的兩面
身心學的取向是建立在「身心一體」的假設之上:身體和心理的經驗,是一體的兩面。舉例來說:每一個情緒經驗的變化,都有相對應的身體感覺;情緒來到時,在身體的層面上,會有一種能量流的發生。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時,經常是不被允許甚至被貶抑的 (註:我不認為情緒有正負之分,因此我將一般常聽到的「負面情緒」稱作為:「不舒服的情緒體驗」)。這些情緒也和其他情緒相同,是傳達內心真實感受的訊息來源。
身體,更是承載了一個人一生情緒歷史的容器,當成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創傷發生,我們的身體也會帶著這些經驗留下的影響,直到療癒的時機來到。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來諮商,是因為他希望可以跟伴侶繼續往前走,可是不知道該如何放下伴侶曾經有第三者的一段過去歷史,他反覆在這個糾結中,於是影響到他與伴侶的互動。
如果是在身心取向的諮商裡,我們會從個案帶來的話題內容,慢慢轉到:探索故事背後,來訪者當下的內在經驗。
來訪者會帶來很多關係中困難的細節,一些他內心中在乎卻還無解的問題,然而,我會在傾聽時,會更多的發現與意識到:對方在當下這一刻,是「如何經驗」這個故事的?
有可能會發現他微微顫抖的身體,也許在怒氣的表情中,眼角有一絲脆弱在浮現,也可能是他說話的語調中,透露著深深的悲傷......。透過這些非語言層面的線索,我們會開始從表面上的問題,慢慢找到一個通往內在探索的路徑,更深刻的貼近來訪者原本還未意識到的內在經驗。

從故事內容,轉向探索內在的幽微小徑
由於我們大部分人成長的環境的限制,以及現代生活大量的把注意力投向外在,而缺少對身體和內心的關注和覺察。在諮商室當中,大部分的來訪者,會帶著一些自己的議題與困擾而來。然而,當我傾聽來訪者的時候,我聽見的不僅是他們的故事內容,而同時更多是看見/聽見他們的身體非語言的訊息,經常的,這些訊息會帶我到一條更貼近個案內在經驗的路。
有時候來訪者述的是關係中的困難,與人溝通時的無法真實的表達自己。如果這時候我去察覺到來訪者的身體,有可能會看見他是當下是如何在經驗自己,例如:身體經驗著想連結的往前傾,同時又因害怕而有肩膀的向內收緊的力量;或是胸口很沈重感受,像是內在對於關係感到生氣或失望,而同時也在壓抑著自己的怒氣或失望。
當我看見這些在故事底下的經驗,我會把自己所看見的,溫和地回饋給他,也協助他更多的發現和理解當下自己的經驗。
當我們能夠如實去看見與聆聽自身情緒背後的訊息,也會大幅的減少我們內心的困擾。

情緒有它自身的需要
在上面的例子中,來訪者在關係中很難好好表達,有可能是因為身體之內的這些感覺已經太多、心裡缺少容納的空間,甚至內在有不同的部分相互拉扯/衝突。也或許是一部分的自己在關係中的害怕再次失望,因而需要以怒氣和緊縮來保護自己,同時,也囚禁了更裡頭的失落與渴望,讓這些感受無法被迎接。在諮商中,我們會在這個時刻慢慢從話題內容,轉向內在的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也在諮商中練習覺察、允許與陪伴內心的憤怒和失落......等種種情緒。
我的經驗是:情緒流動了,人就會有能力以新的心態和視野來面對原有的困擾,那些方法往往遠比治療師能夠提供的,更適合於來訪者自己。

探索情緒歷史/了解成長所需的經驗
協助來訪者內在探索時,往往也會發現這些經驗情緒的困難,有更早期的來源與歷史。例如:小時候難過的時候,被責備或被要求不能夠哭,內心因而相信:「別人不會接受我的情緒,脆弱時只能夠靠自己」 。當這些關鍵的回憶來到當下時,往往會讓我們更清楚: 當年那個孩子經歷了什麼?所以留下了這些深刻的影響。
這些早年的經驗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預期外在的世界。
在一段安全的療癒關係中,來訪者會有機會在諮商師的陪伴之下,內在真實的經驗被碰觸、理解、接納,漸漸的,就能夠多一點能力可以迎接自己當下的感覺。
安全的療癒關係,就像是為來訪者建立一個安心的經驗場域,讓一個人能與內在小孩相遇,提供內在小孩成長過程中缺少的關鍵經驗。 可能是:體會到此刻的安全與陪伴, 也可能是: 允許和擁抱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能夠陪伴來訪者走到這一步,他內在的療癒與改變會自然地發生,不需費力追尋。
在諮商關係中,治療師透過自身做為一個真實而完整的人,全心專注在當下的心態,投入於他人內在探索的過程中,來培育這份療癒關係,就像是孕育療癒發生的土壤。
在那裡,來訪者內在的工作會開始啟動,自然走向成長與療癒的方向。

長大的自己,提供內在孩子所需的照顧
簡單來說,身心取向的諮商工作是透過培育安全的療癒關係,以及提供真實的體驗帶來內在的轉化。治療師的重要工作是培育來訪者的內在覺知/也就是他的「大我」,而非成為來訪者心中的大人。現在來訪者的內在發展出了對自己的覺察與慈愛,過去不被允許的情緒體驗,在治療師與自己的陪伴下,有了全新的情緒體驗:被看見、被允許、被珍惜......。
當這些新的體驗來到時,來訪者內在也會開始整合,消化這個新的經驗。他無法再以舊的視野觀看自己與世界。
這個歷程,不是透過說服或理性的想法來要求來訪者改變,而是溫柔的創造成長和改變所需的體驗。這是哈科米:一種溫潤而滋養的取向,也是我期待與更多人分享的。
--
【撰文者】楊銀庭 諮商心理師
【現任】
- 方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 台灣哈科米中心治療師
- 台灣哈科米中心培訓講師
【證照與專業認證】
-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00570號)
- 認證正念減壓 (MBSR) 合格師資
- 認證哈科米 正念身心整合取向心理治療 治療師(Certified Hakomi Practitioner)
- 認證哈科米 正念身心整合取向心理治療 培訓講師(Certified Hakomi Trainer)
- 認證美國瑜珈聯盟 RYT200 師資
- 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授權之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 (MBSR) 師資培訓體系認證師資
- 正念與靜心取向的心理治療與個人成長
--
課程諮詢,請加入【今心學院官方 LINE:https://lin.ee/MzJ9Aq7】
(本文由楊銀庭心理師撰寫提供,歡迎分享轉載。分享時請保留完整內容並註明出處,感謝您的尊重與支持。)